× × × × ×
走產地,挖薑黃:新鮮薑黃自製薑黃粉
喜歡料理、喜歡食物、當然更喜歡往上追尋食材的一切,今年一開年,香港朋友帶我去香港本地的農田,沒想到繁忙的香港也有許多人在堅持本地農業。
感謝Ivan哥、Angela、光哥、文哥、Zoe及Kent帶著我走訪他們在香港土壤種植出來的靈魂,見識到本地農業蔬果的美味。他們是一家子在本地務農十多年的專業農業植職人,字句裡皆是蔬果種植的熱情及對品質的堅持。
希望香港本地農業,能越來越多人欣賞與支持。
我向農夫職人們請教,職人們教了我許多蔬菜食材的知識,眼裡帶著光芒地告訴我他們如何透過種植讓蔬菜品質提升,帶我去親採蔬菜,最近更帶我去挖薑黃,讓我回家試試做薑黃粉!原來這麼大一個薑黃,曬乾後研磨成粉再過篩後,細緻粉末只有一點點...haha。
這次使用香港本地種植的印度秋薑黃的紅薑黃所製作的薑黃粉,切面有濃烈的橘紅偏黃的色彩,比起黃薑黃更加濃郁強烈。才疏學淺,最近還知道原來還有紫色薑黃呢!平時家裡就備有薑黃粉,做完後一比較,果然明顯能感受到香氣和風味的分別。
× × × × ×
製作薑黃粉步驟
1.挖出來的薑黃,剪去上方的葉子,只留下根莖。
2.把薑黃外面的泥土洗淨後,剪去根鬚,再用手掰成幾個小塊。
3.把薑黃切片,越薄越好,能加快乾燥的時間,切片後平鋪盤上。
4.日曬乾燥至一掰就斷的硬脆程度。你也可以使用乾炒/日曬/或低溫風乾機, 會更方便。
這次我嘗試用混合方式去乾燥:入鍋乾炒至水分散發邊緣呈現波浪的半乾的狀態後,日曬兩日。晚上要記得收回室內!
5.用研磨機分次打成粉,記得研磨的過程中,不要按太久,避免機器發熱讓香氣揮發。
使用機器: Cuisinart多功能研磨機,適合乾硬材料研磨成粉,體積小,相對的容量也小,要多次進行。
6.研磨後的粉還不是細緻的粉末狀,稍後需要過篩。
7.選擇圖左的細目篩網,能過篩出夠細緻的粉末。圖右的大目篩網較不適合。
8.輕輕搖晃,直接過篩到瓶子裡。
9.完成後裝瓶,放在陰涼處保存。
*過篩後剩下的粗粒,別丟!
→ 細緻的薑黃粉末:用在飲品、快炒料理、混合染色時使用。
→ 剩下的粗薑黃粉末:另外裝一個小瓶,留作燉煮、滷製時使用。
不同薑黃粉,如何入菜呢?
以下是我個人經驗彙整後,簡單的兩個大方向建議
你可以因應自己的飲食喜好,做不同的應用
➡️印度秋薑黃—紅薑黃粉
(金黃帶有橙紅色)
→ 燉煮類:咖哩、滷水
→ 快炒、飲品
➡️ 印度秋薑黃—黃薑黃粉
(濃烈金黃色)
→ 麵糊( 如鬆餅麵糊、蛋糕麵糊)
→ 麵團(如湯圓粿團、包子饅頭、水餃皮與餛飩皮)
薑黃素是「脂溶性」,增加油脂並加熱,就能讓薑黃色彩更加亮麗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▶️ Q:如果想為食物染上黃色,但不想使用薑黃的味道,
還有什麼食材能作為天然染色材料呢?
✅ A:我彙整了一份「食物色彩資料表」,
表內紀錄300+筆不同食材9種不同狀況的顏色:
外層色、內層色、混合後顏色、生食色、熟食色、
水溶色、油溶色、遇酸後色彩變化、遇鹼後色彩變化。
色彩資料表的基本版,有302筆常見食材的色彩紀錄資料,
**目前只提供有「食物設計入門課」的學員在課程中下載。
若你有興趣,歡迎前往Yotta購買線上課程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食物染色的技巧,有線上課程,可以學入門課喔!
課程的內容和網站不同喔!
網站內容是將課程裡面會學到的技巧,活用在日常的應用示範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⭐️▸ Yotta 合作線上課程,食物設計入門課 https://lihi1.cc/NPJ2z
學員另可加入學員限定群組,不定時更新、補充講義。
⭐️▸ 另有公開社團:只要你喜歡食物,不是學員也可加入一起發表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namcookinglab/